top of page

         藝術創作與身體知識/Artistic Practice and Body Knowledge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 

┤關於身體經驗的觀看、連結與藝術創作的社會實踐

進階實務課程

      當前知識系統長期以來對於「身體」概念的隱晦不明,直至八○年代的社會學才逐漸浮現較為清晰的輪廓;然而,即使出現如 Michel Foucault 等理論家對於身體的重要社會學論述,社會學對於身體的關注,仍舊著眼於身體作為一個象徵場域(body as a symbolic field)所承載的文化與社會意義。對於身體的肉身性(corporeality)論述,相形之下的討論有限。當代女性主義有一支身體女性主義(Corporeal feminism),關注身體的肉身性,及女性獨特的身體經驗(例:月經、懷孕、哺乳等),然而對於身體經驗所轉化的身體知識,論述仍舊是來回在身體作為文化、社會意義書寫、銘刻與產製的場域,並未落實在身體的活現經驗(lived experience)。

 

    「藝術」作為一門學科,與多數強調「心思運作」學科的最大分別,來自於「藝術學門」知識的獲得與生產,與「身體運作」及「活現經驗」息息相關。創作歷程需要身體直接的參與及身體經驗的轉化。透過身體的藝術創作實踐,除了精熟技能掌握之外,究竟在過程中產製了何種知識?這種知識如何鑲嵌/ 對應於現代學科知識系統?又發展了何種字彙與語法?藝術創作的驅策動力,多半與藝術家對於現實世界的覺察或探究有關,透過藝術創作,當代藝術家不為藝術而藝術,而是為現實世界中的議題有所回應,是一種具體而微的個人式探索過程。本課程藉由「哲學的身體」、「性別的身 體」和「再現的身體」等三大子議題重新發覺(re-search)身體關於階級、性別、族群與身分認同的社會文化意義,同時,課程也持續進入三峽臺北榮家進行田野踏查與社會藝術實踐,希望找回身體與現代學科間斷裂的連結,並重構藝術學門與身體經驗、身體知識在藝術實踐中的親密關係,重新定位身體在當代知識系統中被觀看的位置。

 

    希冀透過「藝術創作與身體知識」課程達到以下目標:

    1.透過視覺文化了解身體作為一種文化景觀的社會意義;

    2.了解身體作為社會意義所承載、銘刻的場域外,

       身體的「本質(肉身性)」亦是研究價值的重要主「体」;

    3.透過社會藝術實踐,回返自身對於身體的察覺與意識,思考身體作為知識產製場域的可能。

 

bottom of page